湯鐸鐸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隨着中國經濟運行的波動起伏,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不時成為輿論熱點。宏觀數據是對微觀個體運行情況的抽象和綜合加總,反映國民經濟總體情況。微觀感受是不同經濟主體的主觀感受,反映經濟的局部特點和個別情況。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有差異,是很正常的現象。尤其對中國這種超大體量的經濟體而言,城鄉差異、行業差異、區域差異,以及經濟波動較大時的冷熱不均,都會放大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而且,由於「損益表達偏差」的存在,即受損者發聲、得益者沉默,往往使得微觀感受的公共表達以負面情緒為主,經過有意無意的輿論發酵之後,就有可能惡化經濟預期,甚至造成對宏觀數據科學性和權威性的質疑。
轉換固有思維 融入高質量發展
對於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而言,至少還有兩方面的因素會促成和放大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溫差」。一方面,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雖然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是企業和家庭一定程度上還存在高速增長的慣性和幻覺。對企業而言,高速增長階段的「賺快錢」和「野蠻生長」仍歷歷在目,有些企業還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搞創新、抓質量、「拚內力」。尤其是目前低通脹環境下激烈價格競爭造成的所謂「內卷」,更是讓部分企業不適應。
對家庭而言,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高速增長階段,從農村進入城市,從農民成為市民,從在城市無立足之地到擁有住房和其他財富,整體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然而,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家庭的收入、財富和消費更多是從有到好的變化,相較於從無到有,其幸福感肯定會出現邊際遞減趨勢。因此,所謂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某種程度上也夾雜了高速增長階段後的適應問題。
另一方面,除了歷史縱向對比的因素,個體之間的橫向對比也會影響微觀感受。雖然從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得到遏制,但是貧富差距總體仍處於較高水平。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收入和財富差距,疊加民生方面的其他問題,往往會形成比較突出的社會矛盾。於是,在節節攀升的經濟數據和重大的經濟成就公布之後,往往會出現「與我月薪三千元有什麼關係」之類的消極輿論。因此,所謂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某種程度上還夾雜了對貧富差距的調侃和抱怨。
以實際措施 提升民生獲得感
總體而言,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是客觀存在的,其形成有很複雜的背景和原因,會對經濟預期造成重大影響,需要給予充分重視。2023年7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要正確認識這種「溫差」,指出這是由宏觀數據的綜合性和微觀感受的局部性決定的。在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注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質量、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係,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穩預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把握和處理好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關係是穩預期的重要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做好輿論引導,客觀報道中國經濟在各個領域取得的進步和成就,尤其是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取得的最新成果。二是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對低收入群體進行兜底和補償,大力提升其獲得感,將亮麗經濟數據、重大經濟成就和廣大底層民眾的幸福感高度統一起來。三是出台縮小貧富差距的有力舉措,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四是積極維護、努力提升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將增強統計部門的公信力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