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君度
今年的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是所有中國人都必須銘記的日子。80載春秋流轉,當我重新觸摸父親梁永泰當年那些稜角分明的木刻作品,彷彿仍能感受到那個時代脈搏的劇烈跳動。
烽煙中的刻刀:青年藝術家的覺醒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時,梁永泰年僅16歲。這位早年喪父的惠州少年不得不早早挑起生活的重擔,卻也在民族危亡之際找到了人生方向。彼時魯迅倡導的木刻藝術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魯迅將木刻比作「匕首與投槍」,號召藝術家以木刻為武器服務抗戰。
1938年,日軍鐵蹄踏破廣州城門。年僅17歲的梁永泰以極大的愛國熱情創作了第一批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版畫。他和作家黃寧嬰、陳蘆荻、陳殘雲與畫家黃新波、賴少其等志同道合者一起,在炮火中堅守藝術抗戰的陣地,在廣州街頭組織詩畫展覽,編印《抗戰詩畫》,為他的人生寫下第一個光輝篇章。
1939年,梁永泰的創作迎來重要突破。在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主辦的「風雨中華」畫展上,他的版畫《殲敵》引起轟動。這幅寬53厘米、高26.5厘米的作品,現藏於廣東美術館,畫面描繪了激烈的戰鬥場景。遠處炮火連天,近處戰士們奮勇衝鋒,而最震撼人心的是站在高處的司號員——他挺立的身姿和堅定的動作,使人彷彿聽到了嘹亮的衝鋒號聲,那是勝利的召喚,是希望的象徵。此後數年間,梁永泰沿着粵漢鐵路創作了一系列組畫,記錄後方人民支援前線的感人場景。從《反抗吧!農民》到《反攻聲中的前線印象》,他的刻刀下既有戰鬥的慘烈,也有民眾的堅韌。這些作品不僅在國統區展出,甚至被送到革命聖地延安展覽,還經美國進步人士賽珍珠的推介,發表在題為《黑白中國》的畫集中,向世界展示中國抗戰的真實圖景。
2025-08-03,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消息傳來,整個中國沸騰了——歷經八年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
紅岩村的星光:藝術與信仰的相遇
在這歷史性時刻,重慶成為全國矚目的中心。毛澤東應蔣介石之邀,於8月28日飛抵重慶展開和平談判。在這風雲際會的時刻,梁永泰與其他版畫家在重慶舉辦的抗戰主題畫展,成為山城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改變父親命運的時刻悄然來臨。1945年11月,周恩來在紅岩村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接見並宴請了包括父親在內的《木刻聯展》作者王琦、王樹藝、丁正獻、刃鋒、劉峴等。紅岩村——這個位於重慶市郊化龍橋附近「大有農場」內的革命聖地,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所在地,也是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的居所。辦事處二樓是南方局機關和領導同志的辦公室兼臥室。周恩來的辦公室兼臥室是南方局負責同志常開會、作出重大決策的地方。在簡樸而莊重的會議室裏,周恩來與藝術家們親切交談。他高度評價了木刻藝術在抗戰中的重要作用,並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議:「多創作一些連環木刻畫,因為連環畫是最易為廣大工農群眾所理解、所接受的形式。」周恩來還特別建議將《木刻聯展》的全部作品送往延安展出,讓解放區軍民也能看到這些記錄抗戰的藝術珍品。
勝利鐘聲裏的轉折:從重慶到香港
1945年的秋天,父親受周恩來「把木刻運動從城市擴大到農村、工廠」的號召啟發,同時也看到內戰的陰雲正在聚集,梁永泰決定南下香港,開闢新的藝術天地。在香港,他與黃新波、廖冰兄等志同道合的藝術家組織成立了「人間畫會」,繼續舉辦「風雨中華」等畫展。這些流亡香港的藝術家們,懷着對祖國的深厚情感,用藝術繼續參與着中國的命運變革。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的歷史時刻,梁永泰與畫會同仁共同完成了一幅全國最大的毛主席畫像。當這幅巨作懸掛在愛群大廈外牆上,畫中毛主席揮手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英姿,令解放軍進城儀式更顯莊嚴壯觀。這一刻,父親當年在重慶紅岩村接受的革命藝術理念,終於在新中國的曙光中結出碩果。
(作者為香港東方書畫院院長、香港獅子山文藝協會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