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基孔肯雅熱「來勢洶洶」,成為近期社會熱詞。這個名字很難讀的傳染病,究竟是什麼?是否如新冠疫情般會通過飛沫傳播?市民又該如何預防?大公文匯全媒體醫療健康資訊節目《肥胡醫聊》本期邀請到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拆解基孔肯雅熱的種種迷思,並教招預防。

《肥胡醫聊》本期邀請到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帶大家了解基孔肯雅熱。(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痛到「捲起來」的基孔肯雅熱

歐家榮表示,基孔肯雅熱其實並不罕見,也不是新興傳染病,早在1952年於坦桑尼亞首次發現。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難讀的名字,歐家榮指,其名稱「Chikungunya」源自非洲土語,意指「變得扭曲」,描述患者痛到人蜷縮起來的模樣。

歐家榮醫生表示,基孔肯雅熱並不會人傳人,主要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攝)

基孔肯雅熱患者常突然發燒,伴隨頭痛、疲倦、肌肉痛,類似感冒,但最重要是關節痛。歐家榮指,相關痛症會突然發作,且是兩邊對稱,主要影響小關節(如手指、手腕、腳、腳趾)。由基孔肯雅熱引起的關節痛通常持續一至兩周,多數會逐漸好轉,但部分患者(尤其是長者或有慢性病者)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長遠增加醫療系統負擔。

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資料圖片)

大多數患者症狀較輕,主要為關節痛。但少數情況下,特別是免疫力較弱的長者或幼童,病毒可能引發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但這較罕見,死亡率約千分之一。

歐家榮提到,目前沒有針對基孔肯雅熱的專門抗病毒藥物。因此治療以緩解症狀為主,包括補充水分、使用止痛藥或舒緩藥物,患者會自己好轉。幼童、初生嬰兒、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可能病情較重,需特別關注。

人也是傳染源?一次感染永久不怕?

基孔肯雅熱通常由伊蚊傳播,包括埃及伊蚊及本港普遍存在的白紋伊蚊。歐家榮指,香港和廣東省白紋伊蚊普遍,增加了本地傳播風險,尤其正值夏天,高溫和潮濕環境有利於蚊子繁殖。

在香港普遍存在的白紋伊蚊可以傳播基孔肯雅熱。(資料圖片)

針對坊間疑問,歐家榮強調,基孔肯雅熱並不會直接人傳人,必須通過蚊子傳播。值得留意的是,人也是傳染源。當基孔肯雅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最快情況下,僅2天后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給更多人。還有較為罕見的情況,即孕婦感染後可能傳染給胎兒。

是否一次感染便永久不怕?歐家榮指,與登革熱不同,現有證據顯示,感染基孔肯雅熱後不會再有第二次感染。

本港傳播風險有幾大?市民外遊歸來要留意

歐家榮提到,至今整個廣東省約有6100宗基孔肯雅熱個案,絕大部分在佛山,當中近九成個案來自順德。全球範圍內,今年已有約22萬病例,涉及14國,印度及一些島國疫情尤為嚴重。外遊人士若在疫區被叮咬,回港後可能引發輸入病例,甚至因本地蚊子傳播導致零星本地病例。

歐家榮續指,香港夏天蚊子活躍,若出現輸入病例且未能及早發現,可能引發本地傳播。加之部分患者症狀輕微,未必及時就醫,增加診斷難度。因此,他建議市民如從受蚊傳疾病影響地區回港,應在14日內持續使用昆蟲驅避劑,並密切留意身體狀況,其間若出現發燒或關節痛,應盡快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以便醫生安排化驗及診斷。

全民滅蚊進行時!個人預防+社會合作+聯防聯控

預防基孔肯雅熱,歐家榮指首先要加強公眾教育,讓市民知道最重要的預防方式是防止蚊子滋生,及防止被蚊子叮咬,另一方面是外防輸入,在口岸加強宣傳。

歐家榮建議市民外出時,盡量穿寬鬆的淺色長袖長褲。如有皮膚外露,需塗抹含DEET的驅蚊劑,並隔幾個小時補噴一次。他提到,孕婦使用避蚊胺的濃度上限是30%,兒童則為10%,使用時需要留意說明書。如果有防曬需求,則要在塗抹防曬後使用驅蚊劑。他亦建議避免使用香水或有香味的化妝品,以免在戶外吸引蚊子。歐家榮特別提到,日出後及日落前兩小時為蚊子活躍期,需格外小心。

歐家榮續指,市民居家則要預防蚊子滋生,可以做到的包括花盆底及花瓶及時換水,清除積水;使用冷氣降低室內溫度,減少蚊子活動;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等。

由於積水是蚊子繁殖的主要場所,他強調需要全社會合作,物業管理公司及場所負責人應定期清理積水,政府部門如食環署加強宣傳及滅蚊行動,達至「全民滅蚊」。

歐家榮提到,出現疫情最重要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做風險評估,而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與廣東省疾控中心有點對點溝通機制,基孔肯雅熱疫情以來,雙方通過每日有透過微信進行點對點的專人溝通,實現聯防聯控。

基孔肯雅熱來勢洶洶,本港輸入病例與本地傳播風險並存,個人預防與社會協力缺一不可,市民應積極滅蚊、做好防叮措施,並在旅遊後密切留意健康狀況,共同守護公共健康。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九皋報道;視頻拍攝:任青、鄔茜;視頻製作:鄔茜)

相關閱讀:

深圳疾控上線蚊媒傳染病檢測點地圖 一鍵導航助力早診早治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