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特區政府早前發表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一國兩制 獨特優勢》顯示,本港旅遊業正強勢復甦。特區政府與業界正協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今年預計全年舉辦約200項盛事活動,吸引約230萬旅客,帶來約81億元消費額,創造約46億元的經濟增加值。
盛事經濟的蓬勃發展,為香港文化演藝產業的升級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隨着西九文化區、啟德體育園、亞洲國際博覽館第二期等世界級文化體育旅遊設施相繼落成,香港在文化旅遊領域完全可以擁有更大的雄心壯志,籌謀更遠大的藍圖。
作為高度國際化的都市,香港擁有融合東西方的獨特文化底蘊、豐富多元的藝術環境以及成熟的國際化演藝生態,具備成為區域性世界級演藝樞紐的顯著優勢,完全有條件打造獨具魅力的「東方演藝之都」。
香港的優勢體現在其國際化舞台和多元基因。香港的藝術舞台全年璀璨,以今年7月為例,香港文化中心既上演了中國國家大劇院的經典話劇《四世同堂》,也迎來了美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的精彩演出;既有香港管弦樂團的古典音樂,也有香港中樂團描繪中國少數民族的風情畫民樂表演。如此之豐富多元在其他亞洲城市並不多見。
香港更是流行音樂的殿堂,啟德體育園啟用後,其影響力有望超越孕育了數代流行曲歌星的紅磡體育館。
此外,香港的優勢還體現在國家戰略的支持及廣闊的區域腹地。香港打造「東方演藝之都」擁有堅實的政策基礎。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正積極落實。去年成功試水的首屆香港演藝博覽,正是拓展全球演藝市場、促進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香港不僅擁有經驗豐富的演出組織機構,以及具號召力的演藝機構及表演人才,更擁有高質素的本地觀眾群體。高鐵和港珠澳大橋構築的「半小時通勤、一小時生活圈」,正吸引着龐大的粵港澳大灣區觀眾前來參與香港的演藝盛事。大灣區人口規模遠超紐約、維也納、東京、悉尼等公認的世界級演藝之都,為香港提供了無可比擬的市場腹地。
不過,香港邁向「東方演藝之都」,也需彌補幾方面短板。首先需更清晰目標,制定更明確的發展路線圖和具體行動計劃。第二,需要構建更加健全的演藝生態,加強整個演藝藝術生態圈的建設,促進創作、製作、演出、經紀、評論等環節協同發展。第三,原創也需發力,提升本地演藝藝術作品的原創力和國際影響力是關鍵。第四,需加強引進、加大吸引國際頂尖藝術團體和頂級演藝人才的力度。第五,強化藝術展示和宣傳包裝,如同成都用交響套曲《成都》詮釋城市魅力,重慶以無人機燈光秀配英文演唱《渝篆星河》,營造「因一首歌,愛上一座城」的浪漫體驗,香港也需要能打動人心的藝術名片。
評論